近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召开了2023年环境热点问题前瞻性监测研究工作启动会,标志着今年全省环境热点问题前瞻性监测研究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长期以来,江苏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科研创新,始终把“建设科研型监测机构”作为发展方向。自2021年起,有效整合全省环境监测力量,联合科研院所,以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核心竞争力、全面服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连续三年创新开展了37项环境热点问题前瞻性监测研究,取得积极成效。与常规科研项目不同,前瞻性监测研究紧扣当前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重点、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的环境热点,以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为切入点,注重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突出支撑性、实用性、指导性,研究成果为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面向环境监测新领域踊跃求探索。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率先开展了土壤微塑料监测研究,推动建立全省土壤微塑料监测能力,编制《土壤微塑料监测技术规范》(初稿);探索开展温室气体、碳源、碳汇监测,被列为全国唯一以省为单位的碳监测试点省份,初步研究建立适宜于江苏省的碳监测体系,有利于稳步推进城市碳监测工作开展,为试点工作积累了经验和数据;探索太湖流域关键断面污染物通量评估技术研究,通过已有监测数据及收集资料,核算各断面通量,研究不同因素对通量监测结果的影响,关联面源、点源污染,开展通量评估办法和体系研究,支撑太湖水环境质量改善。
面向环境民生突出问题积极破难题。针对环境健康问题,开展长江干流及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新污染物调查研究,研究建立的监测分析方法已在国家试点工作中被实际应用,并立项团体标准。针对异味扰民问题,开展嗅辨监测技术和体系研究,建立了全省“嗅辩”制度,核发131张嗅辩员和判定师资格证;开展环境空气异味在线监测研究,初步形成典型工业园区异味分布图,建立典型工业园区异味物质关键物种清单。针对环境噪声污染突出问题,开展典型噪声敏感区调查监测,建立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声环境质量调查监测技术方法,以及基于暴露人口规模的量化评价方式,综合评价交通噪声等典型声源对周边噪声敏感建筑区的影响程度。
面向环境管理重点任务主动做支撑。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进一步厘清生物多样性家底,充分支撑全省EQI考核;全面评估全省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状况,形成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生物物种清单,构建筛选方法指南和基于水生态环境指示生物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开展生态红线监管保护成效评估研究,建立监管指标体系,结合AI技术提升“+生态”智慧监测能力,摸清我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本底情况、识别短板弱项、量化保护成效。立足我省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开展海陆交汇区域海鸟、水生生物和生境生态调查评估,厘清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基底,构建适配于我省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境特点的综合评价评估体系。
为进一步做好2023年环境热点问题前瞻性研究工作,在总结前2年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首次编制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管理工作小组,以期以前瞻性研究工作,带动形成全省“1+13+N”的监测科研合力,提升监测科研水平,更好地为生态环境管理服务,充分发挥“顶梁柱”作用;同时通过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成为环境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将前瞻性监测研究打造为青年科研人员发挥创新创造能力的新阵地,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新征程上,以环境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支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